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研动态> 详细内容

语句接榫,错误有几多?(逻辑类)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所谓语句不接榫,也就是一个人的口语或者书面表达没能达到字从文顺,从而造成前后语句搭配脱臼。语句不接榫的原因有很多,有违逻辑要求是其中的重要一条

一、同语反复,无效定义

定义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成。例如“远程教育是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方媒体所进行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定义,其中的“远程教育”是被定义项,“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所进行的教学模式”是定义项,“(就)是”是定义联项。定义规则要求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谓同语反复,就是在定义项中包含被定义项或被定义项的关键语素。例如:

所谓教育悲观主义者,就是悲观地看待教育工作和教育行为的人。——2013年12月6日《xx教育周刊》

“教育悲观主义者”是被定义项,“悲观地看待教育工作和教育行为的人”是定义项,“(就)是”是定义联项。定义项“悲观地看待教育工作和教育行为的人”中包含被定义项的关键语素“悲观”。由于同语反复,对被定义项“教育悲观主义者”的定义就成了无效定义。

二、属类不同,无效比较

所谓“属类不同,无效比较”,也就是将不属于同一属类(逻辑范畴)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强行比较,由于有违逻辑要求,这种比较是无效的。例如:

“腐败的根子是世界观处毛病了” 、“人什么时候最糊涂?春风得意时,得权专横时” 、“领导干部已经成了风险最大的职业” ……不仅主讲者妙语连珠,听众更是1000余名局处级干部。——2013年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

表达者显然是想使“不仅”和“更”所衔接的语句在逻辑和语义上构成递进关系,但由于“不仅”和“更”所关联的语句的核心概念并非处于同一个逻辑范畴(“主讲者妙语连珠”属于口语表达效果范畴,而“1000余名局处级干部”属于“参会人数”或“参会人员身份”范畴),而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构不成逻辑和语义上的比较递进,所以表达者的前后表达就形成了语句脱臼。

要想使表达者的表达效果和表达预期吻合,就要使“不仅”和“更”所关联的语句的核心概念处于同一个逻辑范畴,或者干脆去掉生硬关联的“不仅……更”,将句子调整为非递进关系的复句:

主讲者妙语连珠,1000余名局处级干部听后也纷纷发言。

这样一改,就符合逻辑要求了,也就文从字顺了。

三、 答非所问,无效设问

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有效答案。所谓答非所问,就是回答问题时没能紧紧抓住所问的问题,致使所答非所问。例如: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主观感受,而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我让学生结合散文和小说两者的本质区别,去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将《故乡》写成小说而不写成散文。经过一番交流,学生一致认为:

文中所写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反映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农村社会衰败萧条的现状,其中闰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代表,杨二嫂是当时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我”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虽然文章也表达了“我”悲凉的主观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目睹辛亥革命结束后农村社会依然衰败萧条景象的一种心理状态,于是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便尝试着寻求新的出路和希望。因为希望,是对于寒冷黑暗现实的一种拯救。

既然是“让学生结合散文和小说两者的本质区别,去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将《故乡》写成小说而不写成散文”,那么学生后面的结论就因该是“根据散文和小说两者的本质区别”得出来的。可事实上,后面的结论却偏离了“根据散文和小说两者的本质区别”这一预设的答问方向,致使答问无关,设问成了无效设问。

四、 并列不当,逻辑混乱

所谓并列不当,就是将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例如“男人”与“人”)或交叉关系的概念(例如“学生”与“青年”)并列放置在了一起。例如:

这部纪传体小说运用了描写,心理描写,抒情和借景抒情等方法,再现了一些英国间谍和一些英国军官的情感生活。

——2010年12月1日《xx书刊导报》

“描写”包括“心理描写”,两者是种属关系;“抒情”包括“借景抒情”,两者也是种属关系; “英国间谍”中有一部分是“英国军官”,“英国军官”中也有一部分是“英国间谍”,两者是交叉关系。属于种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放置。

五、 因果倒置,逻辑错位

如果一种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种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但就“这一对因果”来说,他们的关系又是绝对的。所谓因果倒置,就是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例如:

调查表明,每位追求专业成长的语文教师,都至少订有一份报纸和一份语文教学刊物。所以,我们学校今年给每一位语文教师订了一份报纸和一份语文教学刊物——这样,我们的学校不久就不会再有不关心专业成长的语文教师了。

——2009年1月3日《xx教育信息》

这位作者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语文教师不是因为订有一份报纸和一份语文教学刊物而追求专业成长,而是因为追求专业成长才订有一份报纸和一份语文教学刊物,但作者却将两者关系倒置,从而由“我们学校今年给每一位语文教师订了一份报纸和一份语文教学刊物”得出了“我们的学校不久就不会再有不关心专业成长的语文教师了”的错误结论。

六、 论据不足,无效推理

所谓论据不足,就是引用的论据对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例如:

如果语文成绩不好,就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张三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张三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好。

“语文成绩好”是“考上理想的大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考上理想的大学”的充要条件,所以不能依据“张三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个条件,逆推出“张三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好”的结论。

七、循环论证,无效证明

所谓循环论证,又称为乞词魔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例如:

语文教师是一定能够教会学生作文的,因为语文老师具有教会学生作文的能力。

这就是循环论证的自证。“语文教师是一定能够教会学生作文的”,需要借助于“语文教师具有教会学生作文的能力”的证明,而“语文教师具有教会学生作文的能力”,又要借助于“语文教师是一定能够教会学生作文的”之证明。如此循环,谁也证明不了谁,所谓的论证也就成了无效证明。

因为违反逻辑要求而导致语句不接榫的情况远不止以上七种。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  吴玉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